欢迎来到五六懂法网!

五六懂法网

你想看法律的都在这里
五六懂法网
当前位置:

管理层收购是间接收购吗,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

来源:公司收购作者:何红叶 时间:2021-05-18 20:09:27浏览54次

一、理论基础:经济视角和法律分析

(一)管理层收购概念的界定

管理层收购,起源于英国管理层收购(MBO),也称为经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迈克赖特(Mike Wright)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即处于管理企业地位的人购买企业。[1]

自赖特以来,经济学对管理层收购的定义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当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管理层时,杠杆收购成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层收购。[2]在这个意义上,管理层收购也可以称为“MBO”。[3]有人认为MBO是管理者为了控制公司而购买公司股份的行为。[4]有人认为MBO不仅包括融资收购,还包括自负盈亏收购。因此,MBO表现为“公司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购买其所经营公司的股份,进而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结构和资产结构,最终达到重组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行为”。[5]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词典》,MBO被定义为“公司管理层收购公司的行为,通常是公司经理从风险资本家手中回购股份的过程”。

一般来说,管理层收购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层收购的主要投资者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和经理人,他们往往对公司非常了解,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收购完成后,收购人的身份从单一的经营者角色转变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 (2)管理层收购的资金通常是通过融资支付的,因为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常没有雄厚的资本,但有很强的组织和运营资本的能力。融资方案必须满足贷款人的要求,并为权利持有人带来预期利润。同时,这种融资也有一定的风险。 (3)管理层收购的目标公司往往是拥有巨大资产或潜在管理效率空间的公司。通过MBO,管理者可以获得目标公司的股权、控制权和资产结构,对业务进行重组整合,从而节约代理成本,获得巨大的现金流,给投资者带来超过正常的回报。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适合采用管理层收购计划。即使满足一些相关条件,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运作不规范,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无法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要么发生投资损失。 (4)MBO完成后,目标公司可能会从上市公司变为非上市公司,因为MBO通过购买公司资产或股份、减少公司公众股或购买控股股东持有的股份来控制公司。但是一旦运营结束,公司最终可能会寻求机会成为上市公司。[6]

从法律角度来看,无论管理层收购的定义如何表述,在现实中表现出什么特征,管理层收购都包括以下含义:收购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对象是管理层经营的公司的股份,收购必须支付相应的收购价格。收购的法律后果是管理层实现了股东地位的变化,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收购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也就是说是商业的。基于此,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定义应该是:管理层购买其所经营公司的股份,从而完成从简单的公司经理改变股东法律地位,进而改变公司股权结构和控制结构的商业行为。

(二)管理层收购的经济学分析

被称为管理层收购之父的经济学家迈克赖特(Mike Wright)认为,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改变公司股权的特殊方式,旨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降低管理的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7]对于向公众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伯利和梅厄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代理成本问题。他们认为代理成本是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然结果,股东监督管理管理者的交易成本大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尤其是在所有权分散、集体行动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从理论而非经验的角度来看,股份公司的管理者大多是不受股东控制的代理人。[8]对于代理请求权问题,詹森和麦克林(1976)进一步分析并证明,与不参与管理的股东(外部股东)分享股权的管理者,不能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精神经营公司;相比之下,当公司由唯一所有者和管理者决定时,在外部股东监督成本为零的虚拟世界中,它会以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精神运作。[9]钱德勒对美国企业的调查表明,现代美国公司大多是经理。经理型公司和所有者型公司的区别在于,前者的高层管理和中层管理都是由专职的薪酬主管控制的。公司的所有者不再管理公司,广泛持有和分散的所有者很少有机会参与任何层次的管理决策;而且只有少数经理人有大量的表决权股份。[10]在这种背景下,通过MBO,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统一,从而使代理成本最小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支持者从不可替代的管理技能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管理层收购的必要性。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新标签

NEWS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