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五六懂法网!

五六懂法网

你想看法律的都在这里
五六懂法网
当前位置:

诽谤罪怎么判,75岁退休干警诽谤领导获刑12年,诽谤罪怎么判刑

来源:诽谤罪作者:亢梦凡 时间:2021-06-24 08:06:08浏览92次

故意捏造、散布虚构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诽谤罪。当然,情节不严重的,不构成本罪。最近,一个75岁退休干警诽谤领导获刑12年,诽谤罪怎么判刑?下面,五六懂法网会给你一个详细的回答。

一、75岁退休干警诽谤领导获刑12年,诽谤罪怎么判刑

自2014年以来,被告人李因发泄不满和个人愤怒,频繁通过网络发布数千条负面帖子,恶意攻击当地市委、党政机关、政法机关领导,严重影响了政府机关形象。

法院发现,李通过新浪微博账户在互联网上传播虚假信息,诽谤他人,导致大量网民浏览。比如他编造了大量关于阳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和刘某某本人的负面虚假信息,如“支队领导表示,警方要求法师去车管所办公室祈福避邪避灾”。314次以上,累计阅读浏览量达到17万次以上;编造了大量关于阳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及支队政委的负面虚假信息,如“项某某自己带病晋级”、“管理团队疏于管教”、“当众猥亵行为”等。173次以上,累计阅读浏览量达到31万次以上;编造大量关于崔某某本人的负面虚假信息,如“崔某某长期经营管理企业(驾校)”,累计阅读9万余篇;李还编造了大量关于阳泉市交警支队车管所及其所长张某某本人的负面虚假信息,如“阳泉市交警支队车管所与蓝背心经办人地下黑交易”、“车管所违规升国旗”、“张某某带父母在李某办公室大闹”等。125次以上,累计阅读浏览量10万次以上。

一审判决指出,李的虚假报告严重影响了有关人员的生活、工作和家庭,严重损害了有关部门的声誉。

2020年11月30日,本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李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他被判诽谤罪,并被判处两年监禁;被判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5000元;被判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7万元。

二、诽谤罪是什么

诽谤的概念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散布虚构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诽谤罪的构成特征

1、犯罪对象

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犯罪对象是自然人。

2.犯罪的客观方面

在犯罪客观方面,本罪表现为行为人捏造、散布一些虚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

(1)一定存在捏造某一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传播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事实,即使损害了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传播就是在社会上公开传播。传播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播文字;另一种是文字,通过海报、海报、图片、报纸、书籍、信件等方式进行分发。所谓“足以减损”,是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可能完全减损他人人格、名誉,或者实际对被害人人格、名誉造成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事实,但不可能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或者对他人人格和名誉没有损害,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必须是直接的

(四)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能构成本罪。虽然存在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未达到严重程度,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严重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诽谤他人导致精神失常或被害人自杀等。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4.犯罪的主观方面

主观上,本罪必须是故意。行为人知道自己正在散布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损害他人名誉的有害后果,并希望这种后果发生。演员的目的是为了给别人抹黑。行为人将虚假事实错当成真实事实传播,或者传播一些虚假事实而不损害他人名誉的,不构成诽谤罪。

三、诽谤罪要如何赔偿

诽谤赔偿和诽谤民事责任主要是指精神赔偿。但是,我国并没有明确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数额,主要是由法官根据一定的原则,参照各种因素确定的。

确定损害赔偿额的原则

1.补充应用原则。这就相当于精神安慰的原则。对于精神损害,应首先适用非金钱赔偿。如果非金钱赔偿不能充分保护受害人并制裁侵权人,则应增加金钱赔偿以安慰和赔偿受害人。

2.公平适用原则。有人称之为公平原则或公平合理原则。如果用金钱赔偿精神损害,一方面要考虑金钱赔偿的民事制裁效果,防止侵权人从侵权中获益,另一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受害人适当的赔偿,弥补他所遭受的精神损失,即防止他遭受损失。

(2)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

当事人可以向对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具体数额没有相关法律依据,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精神损害赔偿金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侵权的方式、场合、行为等具体情况;

3.侵权造成的后果;

4.侵权人的利润;

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6.被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规对伤残赔偿、死亡赔偿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以上是五六懂法网编的详细内容诽谤罪的方法只能是口头或者书面的,不能是暴力的。要定这个罪,必须有捏造、散布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行为人将虚假事实错当成真实事实传播,或者传播一些虚假事实而不损害他人名誉的,不构成诽谤。

故意捏造、散布虚构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诽谤罪。当然,情节不严重的,不构成本罪。最近,一个75岁退休干警诽谤领导获刑12年,诽谤罪怎么判刑?下面,五六懂法网会给你一个详细的回答。

一、75岁退休干警诽谤领导获刑12年,诽谤罪怎么判刑

自2014年以来,被告人李因发泄不满和个人愤怒,频繁通过网络发布数千条负面帖子,恶意攻击当地市委、党政机关、政法机关领导,严重影响了政府机关形象。

法院发现,李通过新浪微博账户在互联网上传播虚假信息,诽谤他人,导致大量网民浏览。比如他编造了大量关于阳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和刘某某本人的负面虚假信息,如“支队领导表示,警方要求法师去车管所办公室祈福避邪避灾”。314次以上,累计阅读浏览量达到17万次以上;编造了大量关于阳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及支队政委的负面虚假信息,如“项某某自己带病晋级”、“管理团队疏于管教”、“当众猥亵行为”等。173次以上,累计阅读浏览量达到31万次以上;编造大量关于崔某某本人的负面虚假信息,如“崔某某长期经营管理企业(驾校)”,累计阅读9万余篇;李还编造了大量关于阳泉市交警支队车管所及其所长张某某本人的负面虚假信息,如“阳泉市交警支队车管所与蓝背心经办人地下黑交易”、“车管所违规升国旗”、“张某某带父母在李某办公室大闹”等。125次以上,累计阅读浏览量10万次以上。

一审判决指出,李的虚假报告严重影响了有关人员的生活、工作和家庭,严重损害了有关部门的声誉。

2020年11月30日,本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李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他被判诽谤罪,并被判处两年监禁;被判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5000元;被判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7万元。

二、诽谤罪是什么

诽谤的概念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散布虚构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诽谤罪的构成特征

1、犯罪对象

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犯罪对象是自然人。

2.犯罪的客观方面

在犯罪客观方面,本罪表现为行为人捏造、散布一些虚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

(1)一定存在捏造某一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传播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事实,即使损害了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传播就是在社会上公开传播。传播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播文字;另一种是文字,通过海报、海报、图片、报纸、书籍、信件等方式进行分发。所谓“足以减损”,是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可能完全减损他人人格、名誉,或者实际对被害人人格、名誉造成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事实,但不可能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或者对他人人格和名誉没有损害,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必须是直接的

(四)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能构成本罪。虽然存在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未达到严重程度,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严重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诽谤他人导致精神失常或被害人自杀等。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4.犯罪的主观方面

主观上,本罪必须是故意。行为人知道自己正在散布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损害他人名誉的有害后果,并希望这种后果发生。演员的目的是为了给别人抹黑。行为人将虚假事实错当成真实事实传播,或者传播一些虚假事实而不损害他人名誉的,不构成诽谤罪。

三、诽谤罪要如何赔偿

诽谤赔偿和诽谤民事责任主要是指精神赔偿。但是,我国并没有明确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数额,主要是由法官根据一定的原则,参照各种因素确定的。

确定损害赔偿额的原则

1.补充应用原则。这就相当于精神安慰的原则。对于精神损害,应首先适用非金钱赔偿。如果非金钱赔偿不能充分保护受害人并制裁侵权人,则应增加金钱赔偿以安慰和赔偿受害人。

2.公平适用原则。有人称之为公平原则或公平合理原则。如果用金钱赔偿精神损害,一方面要考虑金钱赔偿的民事制裁效果,防止侵权人从侵权中获益,另一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受害人适当的赔偿,弥补他所遭受的精神损失,即防止他遭受损失。

(2)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

当事人可以向对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具体数额没有相关法律依据,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精神损害赔偿金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侵权的方式、场合、行为等具体情况;

3.侵权造成的后果;

4.侵权人的利润;

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6.被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规对伤残赔偿、死亡赔偿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以上是五六懂法网编的详细内容诽谤罪的方法只能是口头或者书面的,不能是暴力的。要定这个罪,必须有捏造、散布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行为人将虚假事实错当成真实事实传播,或者传播一些虚假事实而不损害他人名誉的,不构成诽谤。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新标签

NEWS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