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五六懂法网!

五六懂法网

你想看法律的都在这里
五六懂法网
当前位置:

刑法自然人,现行刑法自然人受贿类犯罪的立法缺陷及其修正

来源:受贿罪作者:admin 时间:2020-10-10 14:45:02浏览122次

[摘要]现行刑法关于贿赂自然人的立法规定存在一些缺陷。建议修改现行刑法规定,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修改为职务受贿罪。这样,关于贿赂自然人的刑法的法律框架将得到加强。

[关键词]缺陷立法修正

一、现行刑法对自然人受贿罪的立法缺陷

刑事立法是粗糙的还是严格的?这不仅是立法的技术问题,也是立法的指导思想问题。现阶段,我国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应遵循“严密法律网”的基本原则,这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部权威法典,刑法本身应该是一个由科学安排和组合而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严格执法“不仅保证”执法时间长,而且为司法机关侦查犯罪提供了具体、详细的操作程序,便于适用。“如果将现行刑法第163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刑法第385条、第387条规定的受贿罪在整个刑法体系中进行考察,则在刑事主体上的立法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而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是法律不够“严密”。正义之网不够严密。直接的结果是,司法从业人员会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探讨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探讨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贿赂犯罪的法律制度。

一般来说,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自然人受贿罪涉及两类主体:一类是“国家”名称或“公共”姓氏的主体(刑法第385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第387条),另一类是“企业”名称的公司和企业人员(刑法第163条)。换句话说,如果贿赂发生在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公众”,也不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组织或个人,那么即使犯罪主体以外的犯罪构成与现行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完全一致,刑法也是无能为力的。无论如何,这不能说是一件公平的事情。从刑事立法的技术角度来看,它并非没有缺陷。因为这种贿赂也损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公共利益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其社会危害性不亚于刑法规定的前两种贿赂犯罪。

根据形式逻辑,自然人犯罪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现行关于贿赂自然人的刑法包括贿赂和贿赂公司和企业人员。根据刑法,贿赂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而公司和企业人员的贿赂犯罪的主体是公司和企业人员。但是,这两种犯罪的犯罪主体不能涵盖整个自然人主体,因为公司和企业的工作人员不能完全等同于非国家工作人员。非国有工人不仅存在于公司和企业中,也存在于其他单位或组织中。我们不妨把这种刑法中没有规定的人称为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此,只有国家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和其他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这三类人员,才能共同构成受贿罪自然人主体的完整外延,并具有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

由于现行刑法对贿赂自然人的主体立法不够科学和严格,在法律规定的设置上存在“真空地带”。例如,在司法实践中,佛教协会的编外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龚建平受贿“黑哨”事件引发了当时的争议,实质上是由于立法上的“真空”。2003年1月29日,宣武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足球裁判龚建平受贿案。

推荐阅读:贿赂罪金额量刑标准,受贿罪量刑

法院宣布一审判决,并以受贿罪判处被告龚建平10年有期徒刑。法院认定,2000年至2001年,龚建平被中国足协任命为国家足球队甲组和乙组裁判,共收受他人财物9次,共计人民币37万元。法院认为,被告多次利用自己的裁判地位收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构成受贿罪。在这种情况下,足球裁判的身份被定义为国家工作人员。然而,判决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未结束。也有观点认为,本案中的犯罪人应该因收受公司和企业人员的贿赂而受到惩罚。笔者认为,这一论点的核心是立法条文本身的缺陷。刑事条款本身没有明确界定足球裁判员的身份。当然,需要补充的是,如何定义它也应该根据裁判行为的行为性质来判断。

这里我们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立法沿革入手,探讨现行刑法中自然人受贿罪的立法缺陷。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热门关注

popular

最新标签

NEWSTAGS